用文学照亮人性之美 ——冉冉长篇小说《催眠师甄妮》引起强烈反响

2023-04-12 10:02 重庆出版集团

日前,作家冉冉的长篇小说《催眠师甄妮》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与重庆出版集团联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担任主持人。重庆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何浩,重庆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陈兴芜,重庆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聂昌红出席会议并致辞。《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中宣部出版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袁亚平、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马国仓以及胡平、柳建伟、贺绍俊、张燕玲、黄国辉、刘大先、韩春燕、张莉、王春林、张学昕、宋嵩等三十余位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出版人出席研讨会。作品的策划、出版方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别必亮、总经理徐宪江、总编辑秦琥、副总经理杨宁也参加了会议。《催眠师甄妮》是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先后在《人民文学》《十月》杂志刊载,2022年9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在历时10年的创作过程中,冉冉反复深入乡村、社区、医院、心理咨询工作室进行调研,接触多位催眠师、心理咨询师、医护工作者和睡眠障碍患者,数易其稿,苦心打磨。作者敏锐把握、周密运思,以向善崇雅的叙事风格,巧妙地书写了失眠、抑郁的精神困境同自我救赎的关系,生动展示了世纪之交城市化进程中的丰富世相。

直面“现代性”之伤,书写时代的复杂性

《催眠师甄妮》通过关注失眠抑郁群体,把握时代脉动,回应人民心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与责任担当。与会的领导、专家在研讨中,围绕作品的选题的时代性展开了深入剖析。重庆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陈兴芜在致辞中说,《催眠师甄妮》是巴金先生所说的那种“能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的杰作。陈兴芜认为,这本书借助催眠心理治疗的窗口,反映了挣扎在社会转型中的人们的精神困境,并试图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新路径,由此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职业担当和社会责任。

重庆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浩在讲话中强调,《催眠师甄妮》这部作品既是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的一项成果,更是重庆小说创作的一大收获。近年来,重庆文学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不断开拓题材领域,持续追求艺术创新,催生了一大批深刻观察现实世界、深入描写真实生活、深度反映现实人性的精品力作,《催眠师甄妮》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分析了《催眠师甄妮》主题的深刻性,认为一本好书,一要有魂,二要有韵。前者指作者表达的内涵,后者指用一种有美感的方式,呈现这个内涵并感动读者。作品名为催眠,实为唤醒,通过排除种种荒芜唤醒人的自性,做到了魂韵兼具。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肯定了作品创作切入点的独特性,认为冉冉以文学视角非常专业地描述了失眠抑郁群体,剖析了这一病症及其患者的心理世界,让读者从熟悉的失眠、焦虑中还看到了不曾了解、甚至陌生的方方面面。作品的切入点,对作家来说有难度,甚至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正是因为有难度、有挑战,才更体现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这样的勇气值得称道。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书面致辞,盛赞冉冉是创作上的多面手、耐心细致的现实主义者,《催眠师甄妮》体现了作者的犀利、勇敢与真诚。他指出,这部作品凝神于一个尚未得到人们重视的问题,由社会生活中的那些失眠人群,走进更加复杂的人的内心世界,将未经展开的社会压力所造成的诸种后果一一展开,凝神于那些未被人们挖掘的幽深心理世界,曲尽主人公甄妮从自救到他救的奥妙,让我们领受到现实生活的丰富广阔。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用“有人性、有诗性、有神性”总结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价值。她认为,冉冉站在精神高地上创作本书,高扬的是爱与行的大旗。爱与行的主题叙事,不仅疗愈世人身体的病苦,还包括精神的痛苦,这本书给人类和社会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所以这是一本多层次、多主题、多维度且非常丰厚的小说。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社长、《出版参考》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李建红从主题出版的角度做了发言。她认为,《催眠师甄妮》主旨反映的是个人精神的重塑,从冲突设置到叙述方式,最终指向对个体生命的唤醒。这种丰富的故事性,恰恰是文学类主题出版图书的特质,它是一种纵深化的叙事结构,从小切口展现大情怀,反映了国家的深刻变化。
饱含生命力的故事角色,向善崇雅的创作追求

《催眠师甄妮》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的心灵生命史,甄妮、裴医生、新月婆婆三个重要人物,形象丰厚饱满,凸显历史与现实纵深,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从人物广泛的代表性、性格极端的独特性、心灵无限的深邃性三方面,认定甄妮将会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典型形象,指出越具代表性的典型性越高级。广泛的代表性而外,甄妮还有性格极端的独特性,以及更重要的心灵不可测的深邃性。

韩春燕从人物心灵的“超越性”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本书描述了伟大的心灵,而伟大的心灵是有传统的:从历史人物史怀哲、特蕾莎修女、晏阳初,到现实中的裴医生、新月婆婆,他们的心灵都有超越性,他们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尤其像新月婆婆,虽然历经磨难,却能用她的爱把苦难酿成蜜并施于他人,非常不容易。书里还有很多具有超越性的意向的书写。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用“阔大”“仁慈”概括了冉冉对书中人物的感情,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她认为,冉冉用女性的声音,深情讲述女性患者的生活和生命价值,书写了一曲颇具终极关怀的仁慈的女性史诗,也为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位新的独特女性形象甄妮。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春林认为,小说通过甄妮、裴医生、新月婆婆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传达了一种当下时代罕见的理想主义精神。这种理想主义书写最终通向了一种大爱的表达、大爱的书写,既耐人寻味又有很强的艺术感人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刘大先认为,甄妮的人物形象具有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多见。甄妮修习催眠的过程同自我觉醒的历程齐头并进,兼具了失眠者、催眠师和自觉的精神行者等多重身份。

探寻自我重塑人格,呈现丰富时代世相

《催眠师甄妮》的背景是世纪之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地跨城乡,时逾十载,在时空关系呈现了三个地点的闭环,主人公也经历了失眠、催眠疗愈到精神觉醒的过程,最终走向了一种超越性。

重庆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聂昌红认为,故事从主人公甄妮因情感受挫而自暴自弃到自我学习催眠,在参与乡村建设创办微利医院的情节链条中,完成 了自我救赎、自我成长。主线和副线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这不单单是一个治愈性的故事,它也是一个自我探寻、人格重塑、追寻生命意义的心理过程,读后非常耐人寻味。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贺绍俊,称阅读《催眠师甄妮》是一次诗性的精神疗愈之旅。冉冉从关注社会转型下精神嬗变的角度剖析了造成失眠和抑郁的社会原因,由此,揭示了失眠和抑郁对心灵的伤害。因此可以说她是为救赎心灵而写这部小说的。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原主任胡平认为,这是一部走向内心的精神性小说,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深入到潜意识层面。甄妮开始只是学习自我放松,学习观察控制自己的身体,在修习催眠过程中潜意识释放的越来越多,包括奶奶失踪留下的印痕,跟父亲、继母、新绿、舒那茜等人关系的显露等。作为一位疗愈他人的催眠师,她的自我治疗最后达到了认识和重塑自我的精神深度。

刘大先认为,《催眠师甄妮》的可贵之处是没有简单的将精神问题精神化,而是综合化:甄妮的每一次精神创伤总是和他人、外部社会密切关联。小说的治愈性体现在,作者是让甄妮通过与医生裴加庆以及新月婆婆的交往,打开了更为开阔的生活空间后得以重振旗鼓,是亲情、友情的关爱和人际关系格局的重新塑造,治愈了孤独的个体。因为,形而上的感受本身并不能治疗形而上的痛苦,只能进入更为复杂、不同圈层的他人生活才可能打开新的局面。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注意到本书英文名被翻译为“希望之微光”,他提到有两处情节契合了微光的含义:一是书封上的山、湖和一弯新月,新月的光是希望的微光,新月婆婆即希望微光的化身;二是甄妮和裴医生在梅子河渡口小屋点燃的篝火,也可以称为微光。正是在这一晚的篝火边长谈,让甄妮认清了自己将来前进的方向,坚定了理想主义的立场。

韩春燕高度评价了作品明亮的精神内核。她认为,这本书没有回避人性里边的美、人性里边的恶,尤其是把恶的东西写得淋漓尽致,但是合上书之后,一点都感觉不到这部书有恶,因为它用美的东西、善的东西照亮了人性的恶。韩春燕引用了书里的一句话:“远离天堂——为地球上陷入黑暗的人,点燃他们的灯。”由此她认为,作者创作此书,正发挥了一个“点灯人”的作用,点亮人性美的灯,照亮我们的生活、照亮人性,把美和善不断发扬光大。

张燕玲以“深切人文关怀”“独特精神气质”定义《催眠师甄妮》的诗性内蕴。冉冉以饱满的爱心和诗性的语言讲述了失眠抑郁患者甄妮完成了自救与救人的故事,书写了在焦虑绝望与救赎希望并存的广阔时代背景下,人类情感心理和人性深度的精神疆域,深入触及了转型期的社会病灶,并呈现了丰富的时代精神和心灵图谱。

静水深流的叙事,兼具诗性与智性

众多评论家对《催眠师甄妮》的诗性语言印象深刻,称其字里行间充满着美感,包括语言的美、场景的美和心灵的美。

何浩用“很有嚼劲儿”“善良、内敛、克制”评价作者展现出的不凡功力。认为《催眠师甄妮》的语言叙事有着诗意的意境和美感,在讲述这个特殊群体时,所有人事铺陈都围绕主人公展开,绵绵密密、严丝合缝。读者被一次又一次催眠,被一次又一次唤醒。从中可见作者不仅保持了清醒和敏锐,还投入了忘我的热情和真诚。

贺绍俊围绕作品“纯净化的叙述”展开讨论,这种叙述首先体现为诗性语言,大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修辞化的叙事。其次倡导利他友善、去欲望化的情感。这种纯净化的情感也是作者努力张扬的,这种对至善至美的追求非常让人感动。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这部小说特别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既与新时代大方向吻合,又没有刀砍斧凿的印迹。它是在大的背景、场景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采取了平和委婉,尽可能自然的叙述方式。

柳建伟称道作品的内在特质让它和简单写实、对现实照相式、甚至录像式的手机快拍作品拉开了距离,也和沉溺于一己之悲欢、轻飘飘的的写作有了本质区别。他的阅读体验像是读到了英国经典女作家简·奥斯汀、夏洛特姐妹等人的名著,体验到理性和诗性的沐浴感。

张燕玲从女性写作角度,解读了作品在语言表达上独一无二的细腻与诗性。她举例书中大量的短句,简洁、准确、富有音乐感、节奏感,体现了汉语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美。

富有挑战性的选题,向内转的精神性书写与创新

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广阔幽深,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当下,要想贴切地展示心灵的抑郁焦虑以及救赎,很考验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虚构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认为,冉冉书写了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失眠。现实中很多人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而被剥夺了做梦的权利,这部作品就是要让听不见的被听见、看不见的被看见。当焦虑已成为时代病,对爱的焦虑,对疾病、死亡的担忧却很少有作家直面书写。作者关注的是人的心灵疗救和精神的完满,这也是今天整个文学应该关注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的书面发言,探讨了本书的“内在成长”主题,认为甄妮的“催眠”之路,也是治愈自我和他者的成长之路。成长小说是现代小说的母题,在当代语境中,这一成长往往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来完成的,但是甄妮的成长却是通过一种极富有内在性的方式来完成,这是一种有别于过往的新路径,也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价值所在。张燕玲从创作的难度——对群体关注的难度、群体自身治愈和修复的难度、书写的难度,表达了对作者的敬意。用十年时间去关注失眠抑郁群体,包括治疗问题、家庭问题,进行长期持续性多维度的关注,是一个关注的难度。对这个体量非常庞大的病患人群而言,需要治疗的不仅是身体,更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和爱,需要不可或缺的生命之光,这种自身的自愈和修复是非常难的。冉冉用诗性之笔对人与社会的精神疾病进行了艰难的揭秘,生动描述了这个特殊人群信任和爱的建立,这是书写的难度。在胡平看来,与一般写实作品着眼于外部世界不同,《催眠师甄妮》是向内转的,它具有某种新的开创性,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另一个世界,也许类似的创作还会相继发生,而冉冉是走在前面的。胡平特别指出,作品表面上是写失眠和催眠,实际上是写人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也是文学面对的重大客体。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学昕也认同《催眠师甄妮》是向内转的观点,他指本书是一部心灵之书、灵魂之书,更是书写时代的人性之书,作者在对人心人性的穿透中显示了书写的勇气和极大的伦理担当。
有温度有光亮的小说,彰显文学的终极关怀

文艺需要向上向善,《催眠师甄妮》引导读者寻获信爱具足的健康生命,试图以文学创作引起社会对失眠抑郁群体的关注关爱。

何浩认为,这部作品人物复杂、命运参差、故事非凡,描述了官员、富商、闺蜜、情敌、家人、医生、病人等多种角色,呈现出生活应有的丰富性。小说对寻获健康、重建人生价值历程的展示,则彰显了文学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普通人命运的应有功能。

张莉眼中的作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催眠师”,她让我们暂且离开喧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一次做梦和自我疗救的机会。即便不能马上改变焦虑,但是我们意识到了停下来、做做梦、减缓焦虑或者多睡一会儿的重要性。

胡平认为,这本书描写的种种场景会打开读者的眼界。中国人宗教意识淡薄,于是难免陷入精神困境,文学可以承担起这方面的引导责任。

韩春燕阐述了本书对不同目标人群的意义:在“术”的层面上或可帮助失眠、抑郁症患者;对于乡村建设也尝试提出了有意义的凯发k8客户端的解决方案,具有知行合一的特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告诉人如何以爱和慈悲在人间行走,在净化自己、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人,照亮周边,让我们生活在爱与美的世界。

刘大先认为,小说体现的治愈作用和整体上发散出来的精神的光芒,显示出本书在文学之外的社会价值。他认为《催眠师甄妮》与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有许多相似处,后者用长篇小说形式讲述西方哲学史,《催眠师甄妮》涉猎的却是当代人的心理精神疾病及其自我疗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小说,而是通过甄妮的一生,为当代社会和生活提供了一面镜子,照见人们的缺失、遗憾和自我治疗以及觉醒。

作者冉冉最后在分享创作心路历程时说,本书写作是发现寻呼他者,也是重塑自己的过程。知行合一,是她写作和生活的毕生理想。希望通过努力,如裴医生和新月婆婆一样谦抑感恩,利他乐观,具备同他们一样坚韧繁盛的心力,在信与行中建立起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如他们一样去连接他人、环境和时代,行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爱。

主持人彭学明感谢与会嘉宾对《催眠师甄妮》的认真解读。他首肯《催眠师甄妮》对个体生命的真切悲悯,对人生人事的深切抚慰,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称其是文学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也是文学存在的一种意义;是文学对时代的一种价值,也是文学给生命的一种关怀和人生的一种力量,更是时代的一束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