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版《辞海》:纸电一体开启"融查阅"
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右)和副总编辑张敏审读《辞海》(第七版)校样。
《辞海》(第七版)部分校样。
《辞海》(第七版)彩图本封面。上海辞书社 供图
如果从1915年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先生动议编纂《辞海》算起,《辞海》如今已是位百岁“老人”。但是,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历久弥新。
在1979年第三版之后,《辞海》确立了“十年一修”的制度。2020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辞海》(第七版),这是《辞海》诞生以来的第六次修订,与上一版相比,75%以上的条目有程度不同的修订或更新,并且同时推出了网络版。
十年一修
留下历史和时代足迹
第七版编纂方案、编纂手册所做的案头准备中,光是对第六版所做的学科解剖、专题解剖报告就有近百份。
曾经有人比喻,《辞海》就如同一座运行精准的大钟,十年一鸣,宣告自己已将时间的足迹清晰镌刻了下来。
比如1999年出版的《辞海》(第五版),当时国际形势变化很大,国内经济体制转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增词目大部分也是之前10年新出现的词语,如因特网、多媒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2009年出版的《辞海》(第六版)增收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其系列条目,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条目形成系列。此外,大大充实了关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上海辞书出版社获悉,最新出版的《辞海》(第七版)中,各相关学科的收词和释文充分反映了10年来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中国实践,表达中国话语。比如系统收录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条目,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中国梦,复兴路”等。法学学科新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并将2018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新的重要精神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目释文中。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诸学科也都有大量新增条目,如5g、物联网、大数据、生物突变论、自媒体、新闻客户端等。
新版《辞海》在对具体条目进行增删修订的同时,还对全书的学科体系和各学科的内部架构进行了调整,新增交通运输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新兴学科,使学科体系更趋科学、完备;对经济学、管理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收条进行了系统性增强,其中有些学科新增条目超过80%,使学科内部架构更趋合理。
“时间不停往前走,《辞海》的脚步也必须紧跟时代踏实迈进。”《辞海》编纂处主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告诉记者,“十年一修”对《辞海》这样的大型工具书来说已是极限。“《辞海》的修订不是改几个错别字,补两条材料,更新一些数据,而是按照42个大学科、110多个小学科分类,从收词、确定词目单开始从头来过。第七版编纂方案、编纂手册所做的案头准备中,光是对第六版所做的学科解剖、专题解剖报告就有近百份。事实上,今后一二年内,我们就要启动论证下一版了。”
字斟句酌
辞海精神浸入辞海人血脉
以前6样就付印了,这次我们出了8校9样,同时,聘请60多位专家,从语词、科技、社科3个角度进行通读。
“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是党和国家对辞海人的褒扬和要求,也正是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经过千锤百炼,成就了《辞海》的权威性。
秦志华告诉记者,《辞海》的编纂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词条从收词阶段起就进入严密的工作程序中。收词时要先抽取各学科的基础词目单,由分科主编进行增删、修改后,交由专家论证。词目单定稿后,由分科主编分发给撰稿人先试写样条,预审通过后才能进行大规模撰写。完成撰稿后交分科主编审定,再交付出版社,进入三审流程。之后还要经过义项编排、专项检查、全稿通读等流程,初算下来,每一个词条从收词到付印要经过100多道工序。
“第七版尤其艰难。”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敏坦言,不仅因为这一版的修订幅度大、更新内容多,更由于一大批《辞海》编纂老同志的离退休,参与这一版《辞海》编辑出版工作的多为新人,因此,出版社定下更为“苛刻”的规矩,即历版的流程一个不少,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同时,在这基础上再加码。
“以前6样就付印了,这次我们出了8校9样,同时,聘请60多位专家,从语词、科技、社科3个角度进行通读,付型阶段还组织了10位资深编审集中一周时间审读全稿。在原稿三审、初校样三审之外,上海辞书出版社总编辑张荣还把所有校样通读了一遍。我们缺少经验,只能投入更多精力,希望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能符合社会各界的预期。”张敏说。
《辞海》(第七版)法学分科责编商晓燕,从1989年至今,已经历了《辞海》4个版本的编纂修订工作。她告诉记者,言传身教、传帮带已将“一丝不苟、字斟句酌”浸入到辞海人的血脉里。此次,在结束法学学科的复审后,商晓燕写了2.7万字的审稿意见,将审稿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录。“许多编辑也是这么做的。这对于提高新编辑的审稿能力、责任心,以及做好以后的再修订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商晓燕说。
“《辞海》中的每一个词目,就像琥珀一样,是数代辞海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哲社编辑室主任刘寅春对记者说。
守正创新
百岁《辞海》有了网络版
第七版《辞海》借助工具书协同编纂平台,以传统审校流程和数字化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编纂出版效率。
《辞海》(第七版)设计了纸电一体的出版模式,在彩图本凯发k8客户端的版权页上有个二维码,刮开扫描以后,读者可享《辞海》网络版5年的使用权,而且有pc版、app版和微信版,相当于拥有一部随身《辞海》。网络版目前已经上线试运行,今年底明年初将正式发布。
“其意义不仅仅是开发了网络版,而在于推动整个产业链,从编纂、修订到发布、运营,《辞海》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秦志华强调,最近几年,《辞海》《大辞海》的数字化开发从未停止。此次,第七版《辞海》借助工具书协同编纂平台,以传统审校流程和数字化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编纂出版效率。
“一个词条导进去,能够找到历版《辞海》里相关的条目,能找到《大辞海》里相关的条目,能实时抓取互联网上的百科条目,古今地名、历史纪年的错误也都能自动提示。每次修改都能留痕、自动比对,解决了编辑一些基础的重复性劳动。”秦志华进一步解释。
商晓燕也告诉记者,以往《辞海》修订过程中,让许多编辑都非常痛苦的“明交叉”“参见的落实落空”“暗交叉”检查工作,这次借助编纂平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这在以前全部都是靠手工翻样查找的,不仅工作量巨大,效果也没有这么显著。”
“我们在努力实现《辞海》编纂方式上的突破,希望到下一版,基本能做到全部线上完成。我们也在规划设计一些新的流程。比如每年年底出版一本年鉴,把当年的新事、新物、新词收集起来,一方面跟网络版更新相结合,另一方面为下一版的全面修订打好基础。”秦志华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辞海》网络版结合互联网辞书的特性开发了知识专题、知识图谱等,而纸质版的纸张、字号、图片看上去都比较舒适。“我们希望《辞海》不仅是可查询的辞典,也成为读者时时能阅读的图书、时时可学习的工具。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亲近《辞海》,让《辞海》在线上线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秦志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