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是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作协资助项目,分为六个部分:夜之随想、好戏连台、故乡情怀、梦里桃源、留住手艺、万水千山。既有通常散文所涉及的思考性文章、读后感、游记、写家乡重庆等内容,也有一般散文集较少涉及的对一些优秀戏剧的解读和感想,以及一些写手工艺的文章,“非遗”的傩戏、花灯,少数民族的特色手工艺及艺人的生存状况等,它是一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散文集。
重庆作家谭竹的网名叫“夜儿”,那些灵性的文字是夜儿在夜里说的话,像月光一样照进我心。其实,散文就是说话,就是和远方的朋友说心里话。近日,我去甘南草原旅行,带着谭竹新出版的散文集《独坐美丽的夜》
谭竹在后记里说:“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就像每天可以穿不同的马甲和不同或相同的人说话,只要你不露出真面目,谁也不知道你是谁。”然而,散文这种抒发真性情、个性强烈的文体则要求作者的笔端必须“露出真面目来”。真诚是散文的品质。评论家张莉在一篇评论《散文是有情的写作》里说:“真正能写好散文的人,该是有情之人。真正优秀的散文让人多情、内心温柔,而非深晓利害,机关算尽;真正优秀的散文,所包含的情感不是轻巧的而是深沉的,它不追求眼球与流量,它抚慰读者,但不媚好他们,相反,它激发读者身体内部巨大的感受力;散文之于写作者,必是一趟交付情感的旅程。如果这件事情、这个人让你‘一见钟情’,那为什么不写呢;如果你对这件事、这个人完全不动情,为什么要写呢?只有‘有情人’,才会和我们所在的生活和所在的人群发生关系,他的写作才可以真正构成一种美学,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修辞。”
谭竹以平常心去写作,是散文写作真诚的“有情人”。现在,我看到谭竹在美丽的夜晚,给陌生的朋友说着心里话。这本散文集收录了她近年来创作的48篇散文,由“夜之随想”、“好戏连台”、“故乡情怀”、“梦里桃源”、“留住手艺”、“万水千山”六个小辑组成。开卷文字是一篇生活随笔《写作有什么用》,在今天的社会,这个质疑每个写作者都会遇到。阅读与写作是谭竹选择的人生。我想用她读《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的感受来回答这个质疑。她说:“通过文字,胡赛尼让世界了解和关注自己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和苦难的民族,这已经超越了小说本身的文学价值,是一个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境界。”
第一辑“夜之随想”写孤独、天命、友情、离别;写贫困学生、心灵阅读、采风体验;写文学热爱文学的朋友、写对高速公路的感受、写“从我的电脑看时代变迁”。《吾友成琳》是谭竹怀念文友英年早逝的文字,她在深情的夜里敲出自己的怀念,泪如雨下,泪水每每打湿了键盘,我读这篇文字,眼眶也是潮湿的。
人生如戏,好戏连台。人这一生会看许许多多戏,自己也在演戏。但是,真正的舞台戏剧,你能看几处呢?作者奔赴各地去看戏,写下了十几部关于看戏的观后感,形成“好戏连台”一组散文。作者观西班牙默剧、观秦腔、看闽剧、看舞剧、观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当然,她观看最多的是中外的著名话剧。写下了颇有见地的话剧艺术评论。评论具有指导性。我生活在西部小城,很少看话剧,国外的话剧根本到不了我们这里。所以,读了谭竹的话剧艺术评论,收益良多,受到了从话剧艺术形式学习借鉴的启示。
故乡是散文写作永恒的题材。谭竹写故乡超越了大众化的叙述笔法,在这里把重庆的建筑、重庆的大雾、重庆的火锅说给读者听,行文大气,别有一番情怀。《窗边的大礼堂》寓示着重庆的包容与开放;《雾色朦胧》给人联想“人生如雾,无法看清”;《吃在重庆》让人明白“衡量一个城市的人生活得好不好,不是看少数有钱人过得怎么样,而是看大部分老百姓吃得好不好”。作者的家乡有一种黄色的野花,叫“过路黄”,这是故乡的花儿,作者喜欢,感叹“过路黄”的命运,感怀短暂的少女时代,感怀平凡的花儿也能装点这个多彩的世界。是啊,这才是故乡。
《留住手艺》这一小辑,是作者去喀什和秀山旅游的见闻,看了这组文章,觉得作者是带着任务去的,因为这组文章区别于常见的游记。谭竹描述维吾尔族民间手艺人的精神面貌,描述秀山民间文化,这种写作视野是有难度的,比如时下写制陶、写玉文化的文章很多,表现民族风情与民族特征却不易,需要扎实的采访和笔力,从《藏在灵魂里的音乐》《盛名之下的和田玉》《土城里的陶艺》等文章中可以看到谭竹在下笔前是做足了案头功课的。作者对“跳花灯”描写特别详细。喜读这样的文章,有别开生面之感,是对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学习。
作者把自己在国内外走访的10篇感观印象记收集在《万水千山》这一小楫里,给我一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启迪。我没有去过西藏,渴望有时间去西藏。读《纯美秘境西藏》一文,先做一次精神上的旅行。读过许多关于西藏的文章,雷同之文居多,而谭竹的区别在于将个体生命的主观感受融入雪域高原的山水之中,颇有情怀,将人人皆知的自然景观写成鲜为人知的故事,叙述西藏旅行的点点滴滴,用优美灵秀的语言记录所历景点的风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读之,意味未尽。作者让我知道了有一处自然景观叫永川石笋山。作者写“新陕北”,赋予这块神圣的土地别开生面的含义。作者说,在俄罗斯“丰富了我的生命历程”,因为作者探究到了俄罗斯的文化内涵。作者写印度,紧紧围绕“神秘”组织素材,将《神秘的印度》一文呈现给读者。谭竹的心灵不管是触摸神州大地的自然景观,还是领略异国风情,都会联想到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与自己的主观感受、阅读积累及想象链接的天衣无缝。对于作家来讲,看景不如写景。在读图时代,手机拍照成为旅游的常态,人人都会拍,拍照只是记录一种经历,但不是人人都能将看到的,心里感受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
游记写作没有心灵的叙述,就很难成为“有情人”的写作。作者感慨南非之行:“深切地感受到站在非洲大陆的最南端,真的好像是站在了世界的边缘。”作者描述着南非的地理面貌以及这块土地的变迁,让我感觉像看非洲大陆的纪录片,但笔墨的重点却是讲述为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这种有情怀的游记写作,让我感慨颇深。此时,正是深夜,我在甘南的一家酒店阅读此页,给了我别样的感觉。蓦然,我想,我虽然不能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但仅此一游一读,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总之,谭竹的笔触细腻而灵秀、想象充盈而丰富、文字质朴而多情。她给读者呈现了一部内容丰富、视野高远、叙述细腻、思考深邃、感情真诚,融趣味与知识、见闻与见解为一体的散文文本。刷新并抚慰了孤陋如我者的心。实际上,一般的游记写作者都会记述旅游行程中的吃住行,观景、观人、观物容易,观心,观历史、观风情则考验着写作者的眼力和心智;一般的游记写作者都会把旅游行程中的惊奇见闻记下来,叙述是平面的,要挖掘“惊奇”背后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并将其融入文字,则需要知识积淀与独特的眼光。谭竹的厉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读后感写到此,我又回到了写作有什么用这个话题上。实际上,谭竹在每篇文章的叙述中都在回答这个问题。比如她在音乐剧《你是我的孤独》(表现音乐家王洛宾的故事)观后感里写道,王洛宾长大了,“要去探索这个世界,老师鼓励他说:人世间的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唯有艺术永存。”我想,这可以再次回答写作有什么用这个质疑。
薛青锋,散文作家,宁夏理工学院副教授。